查看原文
其他

联题山西吕梁临县23乡镇 别具一格

2018-01-22 张兴贵 联都网站

联题山西吕梁临县23乡镇 别具一格


对联临县


作者:山西临县 张兴贵


临县简介:临县,位于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东屏吕梁山连接方山,西临黄河与陕西佳县、吴堡县隔河相望,北靠兴县,南接离石、柳林。县域面积2979平方公里(2013年),全县总人口65万(2015年),辖23乡镇,是吕梁地区人口最多的县。


   临县这块土地,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在今城庄镇小马坊一带活动,夏朝归冀州管辖,周朝归并州,战国时代被称为“蔺”、“皋狼” ,归赵国。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制临水县,故治在今白文镇郝峪塔村古城梁,王莽时期改名监水县,东汉复名临水县。北周时期,改为乌突郡,故治在今大禹乡府底村。隋开皇元年(581年),改为太和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为临泉县,故治在今白文镇故县村。金天会元年(1123年)再次复名临水县,金贞佑年间变为大定府,元代中统二年(1261年),又改为临泉县,元至元三年(1337年)升为临州,至元五年(1339年),县治从故县村南迁于今治,从此固定未变。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临县,县名从此再未改变。


    临县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前赵昭文帝刘曜(?—329年)与后赵明帝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曾在今郝峪塔村古城梁一带隔湫水河对峙,县域内东、南分别于黄龙山与马头山和离石交界、西至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至侯墕与兴县相邻;县境东西宽80公里、南北长85公里,县界总长300多公里,总面积2979平方公里。最高点在城庄镇柏榆庙山,海拔1924米;最低点碛口镇黄河滩,海拔657米,相对高差为1267米。


    临县共有9400多个山头,北面的大度山、紫金山、东面的汉高山风景秀丽,有众多古迹;全县有一公里以上沟道2376条、一公里以下沟道30800条,黄河从八堡乡窊石泉入境,于碛口镇陈家庄村出境,全长92公里;湫水河是临县的母亲河,发源于兴县白龙山湫水寺,从白文镇阳坡村入境,于碛口镇与 36 40659 36 14939 0 0 3096 0 0:00:13 0:00:04 0:00:09 3096河融为一体,县境内全长90公里;小川河又名月镜河,发源为临泉镇泥沟村,在碛口镇索达干村注入黄河,全长48公里。


    临县地上地下形成红黑两大资源,红枣从汉代就开始栽培,现有红枣林82万亩,是全国县市级单位之首,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地下煤炭遍布总面积的86%,储量达300多亿吨。


    临县有自己独特的本土文化,其中伞头秧歌、临县道情、民间歌谣、黄河大唢呐最为群众喜欢。碛口,因黄河之地理特点,在明清之际成为北方重要的商贾云集之际,并成为晋商的发源地之一,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湾村、李家山村、黑龙庙、二碛、水蚀浮雕等景点闻名遐迩。临县古有十三官寺,其中义居寺、正觉寺、善庆寺等至今规模犹在。

    明代以前,临县教育以私塾和义学为主,明洪武初年,临县设教谕,官学兴起,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知县莫友仁创建凤山书院。 临县有史志可考的进士是自宋宝元二年(1039)郝戭(音yan)起,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吴命新止,856年间共出进士26人;自金代(1115-1234)的呼延构起,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冯汝骧止,700多年间共出举人121人。


    唐代临泉镇月镜村刘明德、元代白文镇南庄人张易均是朝野闻名之人;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赵中元(寺家塔人,1702—1750年),被誉为北方五省才子,今安业乡东岳山上的文塔留有他的文塔铭;道光三年(1823年)武状元张从龙(玉坪村人,1797—1870年),绘制的《闽海战略图》,为邓廷桢抗英做出巨大贡献,是晚晴民族英雄。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吴命新(临泉镇上西坡村人,1856—1928年),与康有为、梁启超关系密切,是“公车上书”的主要成员,曾面见过光绪皇帝。


    临县是革命老区,1938年至建国时期,先后有两万名进步青年参军作战,1800名英雄子弟血洒疆场,是晋绥边区模范县,1947年10月以后,中央后委机关在临县长期驻扎,1948年三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东渡黄河,于碛口镇高家塔村登岸,路居于碛口寨子山村,沿湫水河北上,在双塔村指导了土地改革。


附录:临县二十三个乡镇简介与对联



临县二十三个乡镇简介与对联

作者:张兴贵

    1、白文镇简介

    白文,古称“白燕”,据传古代该地有一种羽毛雪白的燕子,故名。元至元十年(1273),因镇内建有白云寺,改名白云。又因为云与“文”在当地为谐音,遂逐步演化为白文。

    白文历史悠久,在临县具有重要地位,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昭文帝刘曜(?—329年)曾在该镇郝峪塔古城梁建都,与后赵明帝石勒(274—333年)隔湫水河对峙。在石勒攻打曜寨时,刘曜被斩首,其妹皇姑奋力追杀,于今曜头村夺回刘曜之首级,这也是曜头村名的来历。皇姑病故葬于该镇宋家圪台村,这就是皇姑墓,至今犹存。北周(557—581年)时期,临县改名乌突郡,故治就在该镇故县村, 唐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临县更名临泉县,古治也在故县村。

    白文镇是临县母亲河湫水河(发源于兴县白龙山湫水寺)入境之处,旅游资源丰富,北靠黑茶山、西倚大度山、境内有阳坡水库、太平水库、曹家岭水库。

    联曰:

    古意苍茫留史迹;

    人文炳蔚曜湫川。


    2、城庄镇简介

    前赵时期,皇姑(刘曜之妹)在曜头古城梁(今白文镇宋家疙坮村)作战得胜后,就将该庄封与姓陈的将军,故名陈庄。近代,该村陈姓迁散,书写上便演绎为城庄。该镇处于本县古老的小马坊龙山文化遗址范围,东面有连枝山,其中的柏榆庙山,海拔1924米,是全县最高点。西接紫金山,山势横亘、曲折绵延,形如指掌、古树苍郁、浓荫蔽日,闻名晋西。其中的紫金瑞云为临县古八景之首,明代诸葛升有诗赞曰: 借得关门气,翔云万岫春, 氤氲乱鸟足,叆叇起龙鳞;树湿钟声润,花明草色新,丰隆应可驭,一片渡天潾。

    联曰:

   王朝更替瑞云起;

   龙脉绵延灵气生。


    3、临泉镇简介

    临泉,是今临县县治,也是临县的一张古文化名片,唐武德三年(620)临县范围由太和县改名为临泉县,延续640多年,直到元至元三年(1266)升为临州,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临县”之名再未改变。为让后人心中能留住“临泉”文化的历史,2011年撤并乡镇时,县委、县政府特把撤并后的城关镇更名为“临泉镇”。临泉镇古迹众多,著名的有文庙、东林寺等,临县古八景中的普化神钟、东林春色、凤岭朝阳、甘泉漱玉均在这里。城西的凤凰山是道教名山,建有临县烈士陵园。

    联曰:

    城老宜将风月得;

    山高但任凤凰飞。


    4、木瓜萍乡简介

    地处临县榆林沟内,东与方山县接壤,境内为森林边沿地带,森林覆盖率达30%,峰峦重叠,乔灌相间,政府所在地因盛产木瓜而得名。榆林沟流经20多个村庄,全乡三分之二的村子在这条沟内,这里是全县的工业重点,庞庞塔煤矿远近闻名。

    联曰:

    木茂于林瓜自好;

    水清在德韵天成。


    5、安业乡简介

    乡政府所在地在临县南五公里处的安业村,相传在元朝末年,陕西遭灾后有秦氏祖先逃荒来此落户,意欲安居乐业,遂名安业。境内湫河东岸的东榆村东岳山顶的文塔,是临县古代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塔高43米,内有文塔铭,为乾隆二年进士、清代北方五省著名才子赵中原(1702—1750年,寺家塔村人)所撰,其中的“文笔参天、池为湫水”雄健有力,境内青塘村为驰名的历史文化名村,苇叶海眼,令人神往。

    联曰:

   清嘉岳色涵文气;

   古朴民风勉世人。


    6、玉坪乡简介

    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县城17公里处,原名湾里村,是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武状元张从龙故里。清同治元年(1862年),陕甘农民揭竿起义,佳县、吴堡告急,临县正当其冲。慈禧太后命兵部速赴临县“御聘”已经从台州副将告老还乡的张从龙,出山镇守碛口。时任知县霍成霖引以为荣,遂将“湾里”改为“御聘”。光绪末年,知县侯绍宣提出将“御聘”改为“玉聘”。新中国成立后,进行重新区划时,又改为“玉坪”。境内东部著名的汉高山,因汉高祖刘邦挥剑斩蛇而得名,海拔近两千米,三峰遥相呼应,别有景致。

    联曰:

    名山事业归高祖;

    古邑功名属状元。


    7、大禹乡简介

    乡政府所在地歧道村在城南14公里处,相传,夏朝时“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吕氏春秋》语)”。大禹受命治水,始于冀州(今太原),到过临县,后人将其路宿的村庄起名为“大禹村”,疏通的河流叫“大禹沟” ,并在大禹村修建了一座“大禹庙”。民国六年(1917)《临县志》载:“禹王庙:县治东南三十里大禹村有庙祀禹王,不知建自何代。土人相传禹凿龙门经此,故祀焉。”2011年撤乡并镇时,原后大禹乡与歧道乡合并,取名大禹乡,其意不言自喻。境内府底村的善庆寺,创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古称善训府。至今保存完好,香火鼎盛。

    联曰:

    帝德绵长清似水;

    禅音隐约淡如风。


    8、三交镇简介

    三交镇位于县城南25公里处,为临县第二大镇。因史得名已有近1500年的时间,据《山西历史地名录》载:“三交,在临县南、北周时为窟胡、定胡、乌突三县交界之处,故名。”  北魏孝文帝巡查路过镇南之山,见有异气,遂凿断来脉,建庙压之,此即南山寺。据镇内文献记载:清乾隆年间已有商铺字号一百余家,嘉庆时发展到近两百家,道光时有两百多家。古代临县文风凋敝,三交镇独领风骚, 明清两朝该镇出文举人五名,武举人一名,贡生四五十名,生员近二百名。1948年,中央后委机关驻扎在该镇双塔村,贺龙、叶剑英在这里居住一年多时间,毛泽东路居过这里。

    联曰:

    文竞风流商竞义;

    山思淡泊塔思人。


9、林家坪镇简介

    地处湫水河下游,距离县城40公里,东连离石、柳林,南接碛口旅游开发区,生产红枣,煤炭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兴隆,红色景点众多。1947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在该镇南圪垛村村驻扎,贺龙、习仲勋、林伯渠等领导人曾在此居住过,现在旧址与旧居依旧保存完整。 位于该镇林家坪村湫河东岸的西北军工烈士塔上有毛主席亲笔书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尤荣”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联曰:

    红色基因关国运

    乌金能量益民生


    10、碛口镇简介:

    碛口镇位于临县最南端,因处于黄河与湫水河交汇口的大同碛(黄河第二碛)而得名。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 历史的辉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碛口主要景点有“古镇风韵”、“水旱码头”、“卧虎龙庙”、“黄河漂流”、“二碛冲浪”、“麒麟沙滩”、“黄河土林”、“红枣园林”、和以“西湾民居”、“李家山民居”、“黄河水蚀浮雕”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黄土高原建筑特色的晋商“老宅院”。1948年3月,毛泽东东渡黄河,于该镇高家塔村登岸,当晚路居与寨子山。目前,碛口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联曰:

    凭河乃使名商慕;

    得景而教古韵生。


    11、招贤镇简介

    招贤镇临县西南46公里处,镇政府驻双坪上村,“招贤”并不是一个具体村名,而是全镇的统称,域内蕴藏有丰富的煤、铁、铝、瓷等地下资源,是临县开发最早的工业基地,因隋唐时期张榜招天下贤能到此开发而得名。层峦叠嶂、岩石裸露、土层瘠薄、村庄集中、矿藏丰富是这里的特色,尤其是招贤瓷器,驰名秦晋两省。清代时,该镇某村来了一位外地人居住,其子偷吃了村民杨守成家的桃子,恐惧中迁往他处,杨守成知道后,携妻带子上门将其请回来,并将桃树砍掉,因此该村更名为留邻庄,被传为嘉话。

    瓷都不拒贤才至;

    村叟能将远客留。


    12、车赶乡简介

    地处临县与方山县交界处,相传刘渊起兵占据左国城(今方山县南村)时,这里所处的沟内长满高大笔直的松树,刘渊命令士兵伐木大造战车,这里被称为“车杆沟”,后来演变为“车赶沟”,民国《临县志》记载的也是“车赶沟”,近年来逐渐去掉“沟”字,定名为“车赶”。

    联曰:

    民朴善书风物志;

    松高曾遂帝王心。


    13、湍水头镇

    位于临县东南33公里处,湍水头村位于地势狭窄的的深沟陡坡上,每逢暴雨,上游黄家沟及两侧支沟的山洪在此汇集成一股湍急的洪流,汹涌澎湃,直泻而下,故名。境内石灰岩储量很大、地下煤层丰富,是临县的东大门,壕子墕山被认为是进出临县的门户。

    联曰:

    山成地利水成势;

    石裕家园煤裕民。


    14、清凉寺乡简介

    地处县城北20公里处,古时村中有清凉寺,村以寺名,北依紫金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可谓军事战略要地。相传,东晋时羯人石勒曾据此山为垒。山顶部有座古庙,俗称大王庙,也叫石勒祠,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建。该庙建有升水殿,左右壁间有风、雨二穴,风穴封闭人不敢开,雨穴遇旱有水滴。据多次勘测,发现地下储有丰富的钾、磷矿。钾矿储量探明部分已达10亿吨。

    联曰:

    近山自是清凉境;

    有寺咸存淡泊心。


    15、雷家碛乡简介:

    发源于紫金山南麓的曲峪河流经这里,构成浅水中砂石堆积的一个“碛”,因是雷姓人家聚居地,故名。北依著名的佛教圣地大度山。 这里因东南的紫金山,西南的天子城(佛楼寺古址)、正东的玉家山,东北的天台山,西北教朋崖山四山环绕,号称“小五台山”,这里奇景独特,神秘诱人,清澈的饮马池、古怪的栓马桩、神奇的“马王庙”、险要的古神路、以及 石棋盘、石狮、石虎、百鱼、石龟、形态各异。大渡山大善寺始建于汉代,是一座享有盛名唯一的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古寺院。

    联曰:

    大善铭心成大度;

    农耕足食惠农家。


    16、兔坂镇简介

    坐落在杏林庄沟与柴家岔沟交汇处,村东有一山峁,因形似兔子,称之“兔峁”。相传,宋朝初年居民聚落于兔峁,又因为这里是一块斜坡,此即“坂”字本意,故立村取名“兔儿坂”。之后,为使用方便,将“兔儿坂”缩改为“兔坂”。境内庞村古代建有观音寺,为临县古十三官寺之一,史上特产以优质毛驴著称,盛产红枣,地下煤层气储量丰富,商业繁荣,是临县西部千年古镇。

    联曰:

    官寺古时传佛法;

    大山深处出商家。


 17、八堡乡简介

    黄河在该镇窊石泉进入临县境内,素有“临县西藏”之称,民国24年(1935年),阎锡山派晋军七十一师杨耀武部的三个团,在本县黄河沿岸修筑碉堡群,这里是第八堡,故名“第八堡村”,后来逐渐去掉“第”字,成为“八堡”。境内有宿皇寺,因康熙皇帝曾经路居这里而建,是临县红枣主产区之一,炖羊肉远近驰名。

    联曰:

    堡前虎踞峥嵘石;

    河上龙吟浩荡风。


    18、克虎镇简介

    临县西大门,紧靠黄河,《永乐大典》记载:“克虎寨,在临县西一百一十八里,边临黄河、形势陡峭,西至佳县仅2里,西可通往神木县,直抵沙漠,正系冲要之地,今设巡检把守。”清代前期更名为克虎寨,后逐步简称为克虎。山巅古寨,仅有遗址,绵延五、六里地,境内有一莲花池,形状如瓮,满而不溢,竭而不涸,中有坚物、非木非石,可摇而不可拔。临县红枣主产区之一。

    联曰:

   胡族兵强其地克;

    汉家国泰此时承。


    19、曲峪镇简介

    位于城西71公里的黄河岸边, 民国六年(1917年)县志载:“曲峪东距县治一百二十里,黄河经其下。山势盘曲,故名。黄河流经这里,在石岩上留下形态各异的水蚀浮雕,是沧桑厚重的天然画廊,景内正觉寺是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前954)印度大德檀那在临县小甲头创建了佛教寺院,名曰“正觉寺”。附近的十二株古柏排成一溜,至今郁郁葱葱,是谓“十二连城”,该镇白道峪村的九十九孔半窑洞,是临县西部建筑奇迹。

    联曰:

    风来古寺知正觉;

    水蚀浮雕忆宏开。


   20、丛罗峪镇简介

    位于县西59公里处的黄河边上的一个峪口,因为得水滋润,枣树丛生,罗列四处而得名,临县红枣主产区之一,境内真武山草遍布而得名,罗,散布、罗列的意思。境内真武山海拨约800米,山势挺拔,错落有致。上面建有古寺庙和真武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如今仍是楼阁亭台应有尽有,每年三月实三真武诞辰和九月九日真武成道之日,山上香客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联曰:

    峪风劲健道风素;

    河韵绵长枣韵新。


    21、石白头乡简介

    位于城西30公里处,境内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土地瘠薄,从而构成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奇观,因略成白色石头格外引人注目而得名,用“头”取名,含有处所、方位的意思,是临县村名的构成方式之一,比如:小甲头、石盘头、桥头、堰头等。该乡曹峪坪的民居别具特色,为临县西部建筑杰构,福龙山的寸福寺为临县十三官寺之一。

    联曰:

    山中石硬天行健;

    村里风清民尚贤。


    22、安家庄乡简介

    位于城西25公里处,小川河贯穿其中,为纯农业乡镇,临县红枣主产区之一,主要农作物有谷子、高粱、玉米、土豆、马铃薯、蓖麻等,境内的孝长村的纯孝寺为临县十三官寺之一,至今依然可见遗址。

    联曰:

    闻得佛音官寺古;

    说来民意孝心纯。


    23、刘家会镇简介

    位于城西50公里处,为临县小川流域商业重镇,古称“沙陀国”,唐僖宗年间,群雄四起,西突厥别部的沙陀族酋长之孙李克用乘势挥师南下,一路杀来,到刘家会后开始筑寨安营,招兵扩军,整蓄待发。境内广严寺建于唐代,佛座后有焰光,屹立如碑碣状,前年不竭。境内白家坂有晋王李克用兵寨遗址和晋王庙,一步堰、石豁子、纱帽翅等地名和村名象形而名,别有情趣。

   联曰:

    古国流风商贾得;

    小川重地稻粱香。

《荒唐对韵》(难得一见的好文)

联都元老哈哈公65华诞贺联欣赏

中国楹联学会蒋有泉、叶子彤会长在联都2017年度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对联妆扮下的碛口古镇等你来

关于对联走向大众的思考与实践【附成功案例】

“诗联书画,一体同春”创作精品奖评选启事

古代清官、名士的廉洁对联

乾隆661副对联欣赏

周恩来30副对联欣赏(纪念周恩来逝世42周年)

孙中山32副对联欣赏

关于“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一联出处大讨论,精彩不容错过

蒋介石70副对联欣赏

百副楹联做嫁衣,中南海美的像个新娘子

毛泽东罕见佳联22副赏析

紫禁城(故宫)对联318副,看了方知读书少

习近平引用的楹联佳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